在川东丘陵的山峦间,一道恢宏的工程—龚家坝渡槽,正悄然崛起。它承载着亭子口灌区的水利梦想与人民的期望,跨越河谷,连接山川,犹如一条天降的脉络,将生命的水源引向千里沃野,晨曦初露,映衬着建设者忙碌的身影;暮色渐沉,承载着奋斗者不懈的努力,智慧与汗水的交响,为这片热土书写崭新的未来。
亭子口灌区工程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四川省“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的骨干工程,也是《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先后被国务院纳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和“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库。工程涉及四川省广元、南充、广安、达州4市11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35.94万亩,供水人口245万人,工程建成后对周围居民的农业灌溉、城乡生产以及生活供水有着重要的意义。
龚家坝渡槽位于南充市蓬安县,设计流量为17.3立方米每秒,设计水深2.73米,设计纵坡1/2000。龚家坝渡槽的水工建筑物等级为3级,合理使用年限为30年,防洪标准设计为20年一遇,校核为50年一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对应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克,最大架空高度43米。本渡槽为简支梁式U型渡槽,建筑物组成包括:进口连接段、槽身、支承结构、出口连接段。技术含量极高,承担着复杂的建设任务。面对施工中的重重挑战,项目团队集思广益,科学规划,从设计到施工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方案与制度。这些举措确保了工程建设在复杂条件下得以高效推进,为渡槽顺利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见微知著 明察秋毫
“戎哥,测量点位对上了吗?”年轻的测量员小林低头盯着全站仪屏幕,抹了一把额头的汗问道。测量负责人戎东伟半蹲在不远处,戴着一顶旧草帽,正用RTK矫和角度。“别急,小林,气泡还未完全居中,得再调一下。”他的眼神诠释着认真与负责,眼睛一刻也不离手中的仪器。站在一旁的现场负责人老金拍了拍小林的肩膀,“别小瞧这一个细节,就是靠着这种‘斤斤计较’,咱这 渡槽才能稳稳地立在这里。”他指了指远处初见雏形的墩身,“这渡槽可不只是渡水,它还渡着我们的认真、我们的倔强,以及我们的期望,我们只有先成为细节的守护者,方可成为工程的建设者”。“行啦,做这种事情你见我什么时候大意过,测完回去画图了”,戎东伟摆一摆手说道,一群人笑闹着,疲惫似乎都被吹散在风里。夜空下,渡槽渐渐成形,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而他们,每个人都是画中的一笔,平凡却不可或缺。
项目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工艺与锲而不舍的精神为支撑,从测量放样、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及支架施工,都展现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测量放样中,项目部严格复核控制网,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精准定位墩身轴线与尺寸,通过三维坐标控制法和CAD验证确保每一数据严丝合缝;模板翻模施工中,团队定制高强度Q235钢模板,利用混凝土黏结力与摩擦力承载操作平台,逐层拼装、校正、提升,确保模板拼接平整、拆装便利;混凝土浇筑环节则严格控制倾落高度与分层浇筑时间,配合插入式振捣操作,避免出现质量缺陷。U型槽支架施工采用跨越式模板支架方案,精心设计钢管柱、梁模板等结构,确保整体强度与稳定性。
每一次测量的微调,每一颗螺栓的紧固,每一层混凝土的浇筑,都如同一枚细小的齿轮,精准地嵌入工程的巨大版图。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造就了渡槽的巍然耸立,也书写了施工团队的匠心与坚守。
精益求精 天衣无缝
清晨的龚家坝渡槽施工现场,薄雾笼罩中透出一派繁忙景象。寇建林穿着那件略显旧的蓝色工作服,步伐稳健地走向现场。他手里拿着一本旁站记录本,神色一如既往地严肃。工人们见到他,都笑着打招呼:“寇部长,您又来‘挑刺’啦?”寇建林停下脚步,扫视了一圈说:“刺要挑准,这样才不会成为问题。”他翻开记录本,仔细查看昨天的施工记录。当看到桩基钻孔的相关数据时,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为了让团队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使大家通过课题攻关、技术改进、案例分享等形式,不断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项目部每月都会组织质量管理例会。会上,技术员们展示最新的改进方案,工人们分享施工中的巧妙做法,每个人都成了质量提升的主人翁,上次活动中,现场负责人老金被评为“质量先锋”,上台领奖时,他一脚踩空,险些摔倒。场下顿时笑成一片,但老金却丝毫不慌,挠着头说道:“平时盯质量太认真,忘记看台阶了!”这句话让现场笑声更大,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位用心工作的“质量守护者”。
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标准,项目严格执行“旁站制”,所有工序必须逐级申报验收,未经验收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一环节。质检员与技术员联合验收,确保每个环节的精度与合规性,尤其在关键施工环节如桩基钻孔和槽身结构搭建时,质量管理员全程旁站监督,详细记录施工细节,确保核心工序的安全与稳定。项目还加强源头质量管理,严格检测钢筋、水泥、砂石骨料等核心原材料,并增加产地检测频次,确保材料质量稳定可靠。同时,施工设备定期维护与校准,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通过全面实施“三检制”(工人自检、班组互检、技术专检),层层把关提升作业精度与效率。
在这片忙碌的现场,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声的力量。每一道工序的衔接,如同乐章中的音符,精准无误,步步为营。从原材料的精挑细选,到施工细节的精心雕琢,团队以近乎苛刻的标准,逐一打磨每个环节。每一次对细节的关注,都是对完美的追求,每一处的用心,都是对工程的敬畏。正是这种无形的力量,成就了这项工程的无瑕之美,也映照出团队卓然的精神风貌。
防微杜渐 警钟长鸣
龚家坝渡槽位于复杂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中,连接两侧山脉,跨越地方水系,最大建设高程47米,施工安全风险高,建设难度大。工程现浇支架槽体施工危险源包括混凝土施工、高空作业、支架搭拆、临时用电等危险源,为确保“零事故”目标,团队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每天清晨,阳光还未完全洒满大地,安全总监张义飞就已经开始了他的一天检查工作。作为项目安全的“守护神”,他已经习惯了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巡查每一处隐患。来到现场后,老张拿出检查单对安全员道:“小王,按照这份清单检查现场所有细节,不能留死角!这可是大工程,容不得半点闪失。”他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施工现场,那些摆放整齐的设备、标志清晰的安全护栏、以及已经被涂得鲜亮的警示标志,这些细节无一不透露出他对安全细节的苛刻要求。这时,一旁的施工人员正在布设桩基,操作员戴着安全帽、系着安全带,动作熟练而稳重。张义飞走了过去严肃地问道:“你们的安全带都检查了吗?”“检查过了,张总,都是新买的,您放心好了。”工人认真回应。
在安全管理上,项目部从来不留余地。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现场设置了多重防护,尤其是在墩排架模版安拆和槽身施工等高风险环节,老张要求小王每天进行巡视,确保安全隐患安全排查。高空作业时,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安全网、安全带等“三安”措施,一项不漏。即使是普通的电气设备,也要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管理标准,确保每个设备都处于最佳状态。
除了现场的安全巡视外,项目部通过严格执行全员安全责任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实施全天候监控等措施,确保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化和可控性。每月的“安全月例会”上,项目部都会通报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针对一些较为复杂或高频率出现的安全隐患,项目部不定期组织专题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龚家坝渡槽的安全管理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风险和隐患一网打尽,让工程稳步推进,而每一位工人也都在这份保障下安心作业,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始终恪守“安全不放过任何一个疏漏”的原则,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杜绝隐患演变为事故。通过严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创新的风险控制方案,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守护每一位建设者的生命安全。
高效运转 事半功倍
龚家坝渡槽的施工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重要节点,时间紧任务重,这对施工效率提出了很高要求。团队在进度管理方面展现了出色的统筹能力:
在项目启动前,项目团队针对区域条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工序关系与以往水利工程施工经验,编制了一份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表》。此表以时间节点为主线,将整体任务拆解为阶段性目标,明确了每年、每月、乃至每周的施工任务。同时,合理规划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的调度,确保施工条件在各阶段均提前准备到位,避免“人等材料”与“设备闲置”的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进度管理的灵活性,项目团队将每一工序细化到每日完成目标,并通过根据现场实际进度调整资源调配,快速应对因天气、突发状况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干扰,确保计划与实际无缝衔接。这一科学的计划管理方式不仅保障了施工的高效推进,还为工程整体的进度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为充分提高施工效率,项目管理团队采用平行作业模式。通过在不同施工段同步推进槽身施工、支架搭建及混凝土浇筑,最大化资源利用率。此举不仅提升了各环节的协同效率,还显著缩短了工程周期,为渡槽项目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舟共济 万众齐心
2024年7月中旬,一场特大暴雨突如其来,仿佛一场试炼,直击龚家坝渡槽施工的核心环节。骤雨引发现场地面积水,使施工现场瞬间变成一片泥泞,车辆无法通行,混凝土浇筑和材料供应陷入停滞状态。现场负责人老金注视着现场的情况,自言自语道,“雨可真是‘瓢泼’,这次怕是跟天斗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项目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体人员紧急集合奔赴现场。在滂沱大雨中,项目经理披着雨衣率先冲入施工区,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安全管理人员立刻开始巡查所有电气设施,确保所有电线都做了防水处理,避免因为漏水导致电气设备故障或触电事故并迅速布置了临时泵站,防止积水过深引发次生灾害。物资管理人员前往各个物资堆放点,检查材料情况并与供应商沟通协调,尽可能保证材料的供应。“幸好我们备了备用电源。”他大声提醒。“办公室已经联系了气象部门,预计降雨会持续到明天,我们得趁雨水不大,抓紧处理积水问题。”工程部的戎工补充道,“目前,我们正在调整施工计划,确保不影响后续进度。”
尽管风雨交加,整个现场却忙而不乱。深夜里,项目部会议室灯火通明,大家凝聚一心,进一步讨论规划对此次暴雨的应对措施以及如何降低对当月进度计划的影响。而施工现场的工人们连续奋战,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人,也会递上一把工具或喊上一声“加油”。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齐心协力的力量,每一个目标都见证着大家共同拼搏的身影。所有人全力以赴,无人退缩,没人放弃,技术人员、工人和后勤保障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形成了一支无比团结的“战斗队伍”。
经过20多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安全隐患被逐一排除,现场秩序得以恢复,雨声与笑声交织。这场与暴雨的较量,不但没有阻碍工程进展,反而让团队更加团结,彰显了项目部上下齐心的力量。这一次经历,犹如一座精神丰碑,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让整个团队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信心百倍、无所畏惧。
龚家坝横跨苍茫大地,如一道飞虹,将水的灵动与土地的厚重紧密相连。高耸的桥身见证了时间的流转,蜿蜒的渠水述说着不息的生命力。当清风吹过,水光与天色相辉映,仿佛诉说着建设者们昼夜不息的辛劳;当渠水奔涌,流过沃野千里,那是大地回应他们的汗水与匠心。在每一根钢筋、每一寸混凝土中,融入了人们的期盼,也寄托着岁月的温情。龚家坝渡槽不仅是一项工程的终点,更是一段美好生活的起点,是一首诠释梦想与未来的壮丽诗篇。它体现着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记忆。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