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下,一座承载时代使命的丰碑巍然矗立。由水电十局承建的龚嘴水电站新建过鱼设施工程历经700多个日夜的匠心雕琢,于2025年2月24日顺利通过完工验收。这项凝聚着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工程,不仅是十局完美履约精神的体现,更以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实践,谱写了新时代生态保护的华彩乐章。
党建引领:党旗所指,步履所向
项目伊始,党支部便将“红色堡垒”驻扎在施工一线。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先锋队”,将主题党日活动与钢筋混凝土完美融合。在鱼道主体浇筑的关键阶段,党员先锋队迎难而上,用行动诠释“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的担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调动青年职工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确保质量、进度、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地推动龚嘴鱼道项目建设。项目党支部书记在动员会上说:“过鱼设施是生态答卷,更是政治答卷。我们要让党旗在每一个作业面上飘扬。”
攻坚克难:在时光褶皱里雕琢生态匠心
在已投运的水电站中新建过鱼设施,如同在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上穿针引线。施工期间,项目团队面临三大"困难":其一,电站持续运行中施工,项目部无法使用常规爆破方式进行开挖作业,而鱼道进口段和鱼道隧洞段开挖区域内岩石组成又以硬度极大的花岗岩为主,如何在确保电厂运行及施工安全和保障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同时节省施工成本,成了考验项目团队的第一道试金石;其二,鱼道出口段征地移交较招投标阶段足足滞后11个月,不仅导致隧洞段开挖由招投标阶段的双头掘进改为单头掘进,同时严重影响出口段施工,如何确保合同工期顺利实现,践行十局“履约为先“的精神成为了项目部面临的第二个难题;其三,鱼道出口段位于电站库区边缘,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如何通过合理变更施工方案,在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的情况下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是项目团队面临的又一考验。项目总工程师坦言:“这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叩问。”
同心交响:以智慧与汗水浇筑生命通途
700多个日夜兼程,凝结成这座横跨钢筋混凝土与鱼类生灵的“生态虹桥”。项目管理团队成员挑灯夜战,反复推演施工流程,力求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为项目的顺利开展铺就坚实的理论基石。施工现场,各工种之间的协作,宛如一场精妙绝伦的交响乐。木工师傅们用手中的工具,将木材雕琢成完美的形状,仿佛赋予了它们生命;钢筋工们熟练地绑扎钢筋,构建起坚固的骨架,为建筑注入了坚韧的力量;浇筑工们则精心浇筑每一仓混凝土,用细腻的工艺让建筑的肌肤愈发坚实。团队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汇聚成了推动项目前进的强大动力。项目经理动情回忆:“凌晨的探照灯下,项目团队并肩研讨的身影,是这片山河最美的剪影。”
完美履约:科技与人文的二重奏
过鱼设施的建设是平衡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由水电十局承建并完美履约的龚嘴水电站新建过鱼设施工程,为龚嘴水电站这座已投运50余年的水电站注入了新的生机。龚嘴水电站新建过鱼设施依托前沿科技,实现了从“经验设计”到“精准调控”的跨越。
首先通过生态流量控制,联动水电站调度系统,在鱼类繁殖期释放“人造洪峰”,模拟自然水文节律,唤醒鱼类的洄游本能;其次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鱼类活动,为过鱼设施效能提供数据支撑;再次,直板式插板鱼道的设计方案,极大降低了鱼类溯游的体力消耗,为鱼类顺利洄游产卵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科技手段的融入,让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化身为“有温度的生命走廊”,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零和博弈,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我们不单单是在修建工程,而是在修复大渡河这条红色底蕴深厚的河流的记忆。
绿色丰碑:写给未来的生态情书
该项目的落成,是我国水电工程从“驯服自然”到“对话生命”的范式跃迁的生动体现,使电站上下游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这座过鱼设施不是冰冷的混凝土构筑物,而是用现代科技书写的生态契约。当机械齿轮与鱼鳍划水声共鸣,当工业文明与原始生命律动共振,我们终于读懂: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让每滴水都携带生命的温度,让每度电都闪耀文明的光辉。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当机械轰鸣渐息,属于鱼类的洄游长歌正在重启。这座新时代的“生态丰碑”,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讲述着人与青山两不负的中国故事。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