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夹金山垭口海拔4114米的纪念碑前,雨雾和呼啸的山风裹挟着当年红军翻越雪山的壮烈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党务工作的学习者,这次培训对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找准了党务工作的方向,更加明晰了作为党员的责任。当我在纪念馆看到陈云同志乔装打扮,借力热水瓶夹层携带机密文件出川的展板时,突然顿悟:新时代党务工作同样需要这种将政治使命融入具体实践的智慧。
认知重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重新定义党建价值。《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课程中“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党建就是开会学习”的刻板印象。特别是老师提出的“三问”直击心灵:党建是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党建如何避免“两张皮”?党建成效用什么衡量?在宝兴县实地走访时,红军当年在硗碛藏族乡留下的“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番彝民族一律平等”“军民本是一家人”等标语给了我答案。
结合行业特点,我梳理出三条拙见:一是持续施行“师徒帮带制”、优化动态机制、提升能力,将“党员先锋岗”,从“设岗”到“创效”的路径深化。二是将分散施工点建立的“项目党建联络点”标准化建设、特色化运作,形成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运转”。三是运用好“智慧党建云平台”,及时进行功能迭代升级和深度运营策略,解决野外作业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国有企业党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课程中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融合”的内容,让我深受启发。过去,我对国企党建的认识更多停留在表面,认为只要做好组织活动就足够了。
但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国企党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历史回顾中能看到其发展脉络,而新时代的实践与创新更是关乎企业兴衰。它不仅要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还要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企业发展成果检验党建成效。
我意识到,在党务工作中,要将党建工作嵌入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等各个环节,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建引领技术创新等活动,让党建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陈云出川时,党中央巧妙利用刘伯承的“人脉资源”和熊局长的“身份掩护”,这与国企党建“融入治理”异曲同工。我们是否也能挖掘工程一线的“关键点”(如项目经理、技术骨干),将其发展为“党建联络员”?
传承长征精神,筑牢纪律防线。“从红军长征看党的作风建设”这一专题,让我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长征中,红军战士们凭借着优良的作风,克服了重重困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
纪念馆里听了马登洪用一盏马灯为红军带路的故事让我驻足良久——当年红军夜行军时,正是靠着这样一盏灯照亮纪律的红线。在物资匮乏的长征路上,战士们宁肯挨饿也不动群众一粒粮,用严明的纪律赢得了民心。这种作风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光芒。
在新时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传承长征中的优良作风,立足岗位为群众服务。作为党员,尤其是党务工作者,一定要带头走好群众路线,在项目建设中,关注一线职工的需求,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同时,加强自身对党员干部的作风监督,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人工智能赋能,开启党建工作新征程。“人工智能赋能党建智能化”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原来党建工作还可以借助AI技术实现如此多的创新。
过去认为“AI+党建”是噱头,但《人工智能赋能党建智能化新篇章》课程中“请你关注质量让AI做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儿”的案例让我震撼——传统的“三会一课”完全可以通过AI实现“精准滴灌”,比如为野外施工党员推送“10分钟微党课”。
从党员档案智能归档到个性化学习系统,AI能极大提高党建工作效率。AI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疑难问题解决伙伴。这颠覆了我对传统党建工作方式的认知,让我认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党务工作者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运用AI工具辅助党建课程设计,根据党员的年龄、岗位等因素,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同时,利用AI分析党员行为数据,及时发现党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提升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雪山的回响。前三天在成都的课程,让我系统梳理了国企党建的理论框架;而后两天的宝兴现场教学,则用长征的“铁脚板”踩实了理论的土壤。真正的党建,从来不是孤立的“政治任务”,而是像长征一样,在战略突围中整合资源、破解难题。
五天的培训,像一次精神的“补钙”。当我站在纪念馆里和纪念碑前,突然理解了什么是“高质量党建”——它不仅是文件里的“政治正确”,更是像长征一样,在绝境中找方法,在信仰中见行动。
夹金山的雪永远洁白,如同共产党人的初心;大渡河的水永远奔涌,恰似改革创新的步伐。作为新时代国企的党员和党务工作者,既要传承好“半条被子”的为民情怀,更要掌握好“数据赋能”的现代本领,让红色基因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