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叩理想之门破现实迷雾 铸水电之魂守奋斗初心

来源:一分局 作者:周泉 时间:2025-04-25 字体:[ ]

      翻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向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肌理的窗。小说主人公林震,一个满怀热忱的青年教师,带着“节日的兴奋心情”踏入区委组织部的大门,口袋里揣着苏联小说《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那是团中央号召学习的“娜斯嘉精神”的象征。他像一张白纸,试图用理想主义的笔触勾勒出党的工作应有的纯粹模样。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全能的党委书记”式的英雄叙事,而是官僚主义的迷雾与体制惰性的重压。

      林震的困惑与抗争,是每个时代青年初入社会的缩影。他坚信“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却在麻袋厂厂长王清泉事件中屡屡碰壁,上级的敷衍、同事的冷漠、简报的虚假,甚至他视为导师的刘世吾用“就那么回事”消解一切矛盾。这让我想到鲁迅笔下“铁屋子”里的呐喊——清醒者的孤独,往往比混沌中的麻木更痛苦。林震的“莽撞”,实则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荆棘中划出的第一道血痕。小说主人公林震揣着《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踏入组织部的身影,多像刚从高校毕业的我们——带着“基建强国”的梦想走进水电十局,将《施工规范》视作新时代的 “精神宝典”。面对施工中的质量争议、进度瓶颈,我们也曾像林震那样据理力争,却在技术交底的推诿、设计变更的反复中,触摸到现实的坚硬棱角。那些在图纸审核时发现的疏漏、在隐蔽工程验收中遭遇的敷衍,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王清泉事件”?

      在当今“进度为王”的施工环境下,“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时有抬头,部分年轻职工甚至调侃“摸鱼保平安”。但当我们回望八宿风电项目的十万兆瓦风电机组,巴拉、绰斯甲项目的长大隧洞,云阳抽蓄项目大坝的壮丽弧线,就会明白真正的工程精神,是在每根钢筋的精准定位中坚守标准,在每次混凝土配比试验里追求极致,在每个质量检测数据中捍卫底线。这正如水电人浇筑大坝的过程,每一方混凝土的凝结,都是理想主义与工程实践的完美融合。

      小说最令人震撼的,并非对官僚主义地批判,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描摹。刘世吾这一角色,堪称文学史上“非典型官僚”的典范。他精明强干,能一眼看透韩常新的浮夸汇报,却在处理问题时选择“条件成熟论”;他热爱文学,向往“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却用“成绩基本论”麻痹自己。与其说他是反派,不如说他是被体制异化的悲剧灵魂。

      当刘世吾与林震在馄饨铺对话时,那句“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道尽了理想主义者的幻灭。他的矛盾,是革命激情褪去后的倦怠,是洞悉规则后的妥协,更是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精神困局。这种复杂性让读者既痛恨其冷漠,又怜悯其无奈——他何尝不是另一个被“大染缸”浸染的林震?刘世吾式的矛盾与挣扎,在工程管理岗位上同样真实可感。

      我们见过技术精湛却被“工期压力”磨平棱角的工程师,他们明知部分施工方案存在隐患,却用“按惯例操作”自我麻痹;也遇到过熟悉招投标流程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管理人员,把“程序合规”异化为“责任规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撕扯,恰似大坝浇筑时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温度裂缝,需要用智慧与坚守慢慢弥合。

      而赵慧文的形象,则像一面映照林震未来的镜子。她曾是激进的改革者,却在挫败中退守为“沉默的大多数”,直到林震的出现重新点燃她内心的星火。两人的对话“人应该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斗争”,不仅是情节的高潮,更是一代青年精神突围的宣言。

      在施工现场,这样的精神传承同样熠熠生辉。就像奋战在一线的老工程师们,他们也曾如年轻的林震般怀揣革新的壮志,想要用新技术打破传统施工的桎梏。可在遭遇地质条件复杂、设备适配性差等重重阻碍后,渐渐收起锋芒,成为按部就班的“常规派”。直到一批带着 BIM 技术、智能监测系统知识的年轻技术员加入,他们用数字化建模优化大坝浇筑流程,用无人机巡检替代人工攀爬,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尝试,恰似林震带给赵慧文的那簇星火,重新唤醒了老工程师们心中的热情。这个过程,不正是“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的生动注脚?他们用行动证明,唯有敢于打破僵局、勇于在实践中摸索,才能让水电建设的技术之舟破浪前行。

      小说诞生于“百花时代”,却穿越时空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当今社会,何尝没有“韩常新式”的官僚做派?何尝缺少“刘世吾式”的倦怠哲学?当我们面对形式主义的报表、推诿扯皮的会议、冠冕堂皇的官话时,林震的困惑与抗争依然鲜活。在“躺平”“摸鱼”成为流行词的背后,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就那么回事”?但小说给予我们启示:真正的成熟,不是学会世故圆滑,而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坚守。就像区委书记办公室那扇深夜被叩响的门——它可能永远紧闭,但叩门本身即是意义。  

      合上书页,窗外仿佛传来了搅拌机的轰鸣。林震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作为新时代的水电建设者,我们或许成不了振臂高呼的英雄,但可以做永远怀揣热望的守灯人。在施工记录的字里行间种下初心,在经营报表的数字背后守住真诚,让每个看似平凡的工作,都成为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妥协,而是像水电人浇筑大坝那样,把所有的磨砺,都酿成照亮江河的晨光。

      我们的每一天都将迎来崭新的挑战。初心从来不是高悬的月亮,而是握在手中的火炬,正如林震最终选择“带着年轻的热情和某种内省的智慧”继续前行,我们也将在琐碎中保持敏锐,在褶皱处坚守真诚,在平凡里怀揣热望,在水电事业的沃土上深耕不辍。我们要让理想主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在现场奋斗的日夜;让青春的热血,流淌在祖国需要的每一片土地。这,或许就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穿越时空,给予我们这代人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