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在理想主义的荆棘路上 开出一朵行动的花

来源:一分局 作者:王鑫 时间:2025-04-25 字体:[ ]

      在当下这个充斥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碰撞的时代,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更加深刻地解构了时代的精神困境。林震青涩的身影恰好叠印在当代职场新人忐忑的倒影上。六十九年的时光长河奔涌而过,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的作品,却在今天愈发显现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那些泛黄书页间的迷茫与坚守,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每个时代青年必经的职场精神长征。

      书中的林震从教书育人的老师身份转为一个区委会的年轻干部的身份。单纯的林震就如同他随身携带的《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的主人公娜斯佳的性格。娜斯佳的故事是处于乌托邦的社会环境下,她的天真热情与理想主义让她不妥协与一切阴暗现象作斗争,从而改变了大局,使集体农庄的工作改变了旧貌。

      理想主义者的双重困境。 林震的困惑始终游走在两重困境之间,当麻袋厂工人的实际困难遭遇官僚主义的推诿时,是选择做装在套子里的办事员,还是当那个戳破皇帝新衣的孩子?这种叩问在今天的职场中演化出更复杂的形态——当“优化流程”遭遇既得利益者地阻挠,当数据造假成为行业潜规则,当代青年同样站在道德与现实的十字路口。

      刘世吾办公室里的茶水,与当下职场中格子间里的咖啡气息形成了奇妙互文。前者用“条件不成熟”消解责任,后者用“职场生存法则”合理化妥协。当茶杯与手冲咖啡相遇,我们惊觉时代病症地变与不变;形式主义的幽灵始终在制度缝隙中游荡,只不过披上了考核的新衣。

      纯粹的理想主义的赵慧文曾对林震说:“你像年轻时候的我,对一切都充满希望。”这句话道破了职场中理想主义的易碎性。现实主义的考验让林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解构与重建的永恒命题。当“批判性思维”成为职场热词,我们更需要警惕其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真正的批判精神应当如同林震调查麻袋厂时磨破的布鞋,必须沾着基层的泥土,带着人情的温度。

      林震在陷入犹豫时,最后仍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去敲响了区委书记的大门,去守护那纯粹的理想主义,虽然本书并没有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林震最终是否改变了组织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不麻木、不妥协”的精神姿态。

      在当下职场,“躺平文化”“摸鱼哲学”暗流涌动,甚至有人为短期利益放弃原则。青年应如林震般保持独立思考,对数据造假、流程空转等不良风气敢于质疑,以“建设性批判”推动改良,而非被动同化。我们或许无法彻底消除行业弊端或制度困境,但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行走其间。当我们像林震那样带着批判而不偏激、热忱而不盲目的心态投入工作,保持对理想的执着,在团队中践行真诚与包容,于挑战中坚守初心与行动,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