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在历史智慧与现代课程的碰撞中寻找成长密码

来源:一分局 作者:李旭 时间:2025-05-27 字体:[ ]

      和孩子一起阅读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就正好有幸参加了公司举办的青马工程“英才计划”培训。当讲师讲出《赢在决策》的理论框架时,脑中第一浮现的是古代小人物李善德完成荔枝运输任务的故事。当《长安的荔枝》的叙事脉络与课堂的思维导图交织碰撞时,我忽然意识到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成长,既需要从千年古籍中汲取智慧养分,更要在现代管理科学的淬炼中锻造过硬本领。而这场思想盛宴也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在荔枝使的岗位上,用“分枝水陆法”破解遥远路途保鲜难题的过程,恰似现代决策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当我在课程中学习到“决策树”模型时,突然明白这位古代公务员已在实践中构建了朴素的决策系统:他明确决策分险,考量岭南到长安的运输距离;又整合多方信息,统筹冰鲜保存的资源及技术条件;更在反馈迭代,总结经验中尝试多次运输试验迭代优化方案。这种将战略目标拆解为可执行单元的思维方式,在课程中的“七个决策心智模型”分析法里得到了现代演绎。

      课程中的“决策疲劳”理论,意外地与《长安的荔枝》中驿站系统的运作形成呼应。李善德通过建立标准化驿站交接流程,将决策压力分解到每个节点,这恰是现代管理中“授权与监督”的艺术。作为青年干部,当承担决策管理这一领导力重任落在我们肩上时,我们正应该找出企业战略的方向,面临资源有限、团队协作困难、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等问题时全面评估,面对基层信息失真及数据碎片化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如数据驱动决策、敏捷管理、跨部门协作等切实可行的建议,规避决策风险的制度设计。

      三天培训结束后,我深刻认识到工作中的瓶颈本质上是个人能力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节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需要把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机遇,更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自身知识结构的迭代滞后。我结合个人工作需求及课程“干部能力三角理论”所学内容,绘制出个人“三维坐标系”——以政治素养为纵轴,决策能力为横轴,创新思维为立轴。希望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来指导决策方向,提升决策能力,用创新的思维优化决策方法,把握科学决策流程,以创新领导力与敏捷执行力的协同效能高效开展工作。

      当带着《长安的荔枝》的启示走出教室时,我更加确信:新时代的“荔枝使”们,既要传承“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危机意识,更要掌握“全要素决策分析”的科学方法,在水电事业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荔枝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