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渔光贝影”生态协奏曲——滨州光伏项目增殖放流3万余斤贝类

来源:机电安装分局 作者:王雪昆 摄影:王雪昆 时间:2025-04-29 字体:[ ]

      4月26日,滨州沾化区2吉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渤海近海指定水域开展一二期工程增殖放流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海洋生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3、2、1,放!”下午1时,随着一声响亮的号令,一袋袋文蛤、四角蛤被倾倒入海中,溅起阵阵白色浪花。3万余斤共688袋贝类被放流入海域,为当地海洋生态增播新“种子”。

      增殖放流是指通过人工繁育、养殖或捕捞野生亲本,将水生生物(如鱼、虾、蟹、贝类等)的幼苗或成体科学投放至自然水域,是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的生态补偿手段,对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渔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增殖放流活动由建设单位牵头,水电十局等三家施工单位委托专业增殖放流公司负责具体实施,滨州市海洋局海监支队、环保监管部门、渔政主管部门相关领导监督和见证,建设单位、总承包单位、各施工单位代表参加。放流地点位于光伏区东北侧顺江沟无养殖区海域,放流物种为项目周边海域主要贝类物种。

      放流前,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和监督下,对放流的生物物种品类随机进行了抽样称重、尺寸测量检查并记录,为后期观察和记录目标物种的数量、行为,评估整体放流效果打好基础。

      滨州沾化区2吉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位于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项目分期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工程约1吉瓦容量并网发电,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可提供约33亿度清洁能源,节约标准煤约102万吨。其独特的“渔、盐、风、光”复合模式,以海水晒盐、渔业养殖、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多产业共生、共利、共强的发展新途径,形成了“上风中光下渔底盐”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有效提升当地清洁能源占比的能源结构,助推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大廊道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有着积极的意义。

船只进入增殖放流海域

抽样称重

测量尺寸

放流贝类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