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答好“优秀卷” 争做“优等生”——记八宿风电项目青年突击队“高风青年团”

来源:一分局 作者:李旭 时间:2024-09-09 字体:[ ]

        八宿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地处西藏昌都市八宿县邦达镇、卡瓦白庆乡境,风电场平均海拔5050米,最高海拔5200米,是目前世界上超高海拔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工程。前不久,央视、人民日报就八宿风电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是对项目建成后每年提供2.237亿千瓦时清洁可靠绿色能源“优秀卷”的充分认可。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八宿风电项目青年突击队“高风青年团”创新创效“优等生”的贡献。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

       八宿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技术创新创效,引领着清洁能源的新篇章。

       作为昌都市首个超高海拔风电项目,项目施工人员需面临极端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双重挑战。在项目建设初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问题内容,八宿风电项目为激发青年员工的创新潜能,推动项目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创建青年创新创效青年突击队“高风青年团”,此青年突击队共6人组成,队长32岁,平均年龄仅27岁。在突击队成立的那天,几名青年脚踏皑皑白雪,手拉手,肩并肩,不畏稀薄含氧量,心里牢记“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

青年无惧困难险阻

       越是“急难险重”的任务,青年突击队越是加速冲锋向前。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超高海拔地区20台风机基础的浇筑工作是整个风电项目的关键环节,每台风机的基础浇筑都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为确保风机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稳定运行,“高风青年团”跟随项目技术团队实地勘察、查找资料、讨论研究。但是当与行业专家交流时,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大多被认为“短时间难以实现”“没有可参考的依据”。

     “高风青年团”毫不气馁,认真研究标书方案,充分考虑高海拔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质状况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特殊要求,设计出涵盖材料配比、温度控制、浇筑顺序等关键环节快速迭代方法。他们上午提出问题明确思路,下午到施工现场实地勘察,晚上论方案开展设计,隔天早上整理数据,确定方案可行性。      日复一日的“质疑、推翻、改进”,让这群青年身上少了一些“舍我其谁”的张扬,但多了一丝沉稳内敛的老成。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他们反复试验、不断创新,一轮又一轮方案迭代,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飞速补齐了知识结构上的短板,用实际的进展回应了各方面的质疑。不仅制订出详尽且科学的施工方案,还预设出多种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创新工艺减少混凝土有害裂纹,提高风机基础质量;摊铺砂砾石、铺设排水管,让冻融土不再成为大件运输的“拦路虎”;以装载机作为移动式地锚的方法解决风向紊乱问题,保证了吊装的安全顺利。截止8月底,项目已完成16台风机基础浇筑,剩余4台风机基础浇筑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青年不做时代看客

        鲁迅曾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在八宿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中,“高风青年团”始终将创新方向聚焦于高海拔风电设备优良运行环境的适应性施工方案、智能化运维系统以及绿色施工技术。他们拟提升风电机组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优化能源产出效率、降低环境影响等,确保项目按期全容量并网发电。

        面对艰难的施工任务和恶劣的施工环境,“高风青年团”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严谨的态度,凌晨发料、深夜收工成为常态,加班加点、不畏艰难,只为确保每一道工序都按照既定方案顺利进行,确保每个浇筑环节的衔接紧密、高效。他们坚持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为工作思路,依托海拔最高风电项目施工载体,开展叫得响、成效大的“青”字号品牌——“高风青年团”,不仅引导团员青年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更是聚焦“十大领域”、实现“双百目标”、打造“千项工程”、培养“万名人才”的“十百千万”创新创效目标为导向,让青年创新文化深入人心,青年创新创新成果更加丰硕,在公司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高风青年团”的创新创效实践,青年突击队将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而像八宿风电项目“高风青年团”这样的青年突击队在公司提出“十八字”工作思路后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以实干实效实绩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开拓创新、勇闯“无人区”,以青春的活力与全面深化改革同频共振,知重负重、攻坚克难,让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