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亚那奥罗拉金矿项目“授人以渔”培养技术人才

来源:矿业公司 作者:住国学 摄影:住国学 时间:2024-08-06 字体:[ ]

南美雨林深处的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的照耀,笼罩的薄雾逐渐散去,一声清脆的鸟鸣吹响了上班的号角。

在水电十局圭亚那奥罗拉金矿项目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当地修理工贾马尔·丹尼斯如往常一样,整理好安全帽,戴上沾了油污的手套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工作。他是项目建设者,也是项目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丹尼斯是乔治敦附近村上的一位居民,育有两个小孩,来项目之前,他在城市周边打临工,但当地发展落后,他四处奔波,也只能让家里温饱。直到听说奥罗拉金矿项目准备开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项目应聘,这个决定成为了改变的开始。

丹尼斯顺利应聘成为项目修理厂的一名员工,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矿山设备,更别说修理,只能心情忐忑地来项目报道,担心能否胜任在中国企业的工作。其实,他不知道的是项目早已为培养当地员工做好了充分准备。

水电十局有着境外项目属地化建设的丰富经验,深知企业“走出去”必须有长远规划,只有真正惠及当地,才能获得民众和政府支持,实现长远发展。因此,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的中国企业,不仅为参与项目建设的当地员工提供了生活保障,更教会他们一技之长,为他们打开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让当地员工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丹尼斯初到之时,项目便为他安排了一位中国师傅,带领他适应中国企业、认识矿山设备、学习维修技术……丹尼斯从零学起,2年多时间让他从技术“小白”成为项目的技术骨干。

中国师傅不会英语,教学又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语言不通是横在师徒两人间的最大障碍,但是丹尼斯对这样的困难不以为然,勤奋和刻苦让他从不轻言放弃,语言沟通费事,就和师傅打手势交流;知识一次没弄懂,就再问一次;机器一遍没用明白,就再操作一次……渐渐的他从接过工具“两眼一抹黑”开始能独立完成拆卸、修理,参与加工的零配件,从简易变为复杂,实操车间的教学设备也从光洁崭新变得饱经沧桑。

丹尼斯是众多当地员工的一个缩影,奥罗拉金矿项目是圭亚那在产最大金矿,是圭亚那连通国际通道主要桥梁,项目施工内容包括穿孔凿岩、爆破、铲装、运输、推通、排土、道路维护保养等,在建设中雇用了大量当地居民,一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项目效益,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员工生活,为圭亚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中国师傅们与我们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工作和技术层面,更在我们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段与师傅和项目相关的记忆和圭亚那的阳光一样,是金色的。”簇拥着中方师傅们,当地员工激动地说,“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真正的技术,有了最稳定的谋生手段,我们现在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中国的维修师傅们也感慨到:“从他们眼神里的光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感激,也让我们感觉在这里搞培训,用知识、技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是最有幸福感、价值感的事情。”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建设者,也需要传道授业者;需要建工厂、立项目,也需要送技术、促就业。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修理工走进“一带一路”国家圭亚那,一边干一边教,带动当地劳动者成长为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传播着中圭友谊。展望未来,项目将继续加大合作交流力度,贯彻“授人以渔”的理念,建立两国工作人员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项目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丹尼斯和中国师傅


工作中的师徒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