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备受瞩目的安徽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全面投产,用“电建速度”刷新较同类型矿山建设平均周期缩短20%的新记录。
安徽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是集设备、结构、金结、电气、给排水、暖通等11种工程类别于一体的综合体工业园区厂房EPC项目。其产品规格数量为当前国内外同类矿山之最,生产工艺复杂程度全国第一,年制砂产能高达3000万吨,为国内目前最大的机制砂生产基地。
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倒排工期、细化节点,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深挖潜力,统筹施工。建设6500平方米标准化钢筋厂,24小时‘人歇机不歇’循环作业,整个厂区设置8盏30米高杆灯,4台塔吊安装探照灯及灯带,数千名建设者共同克服超复杂工艺系统集成的挑战,以“5+2““白加黑”的奋斗姿态,用辛勤的汗水生动诠释十局人的拼搏与担当。55天完成180多万方挖填施工,36天完成3万多米灌注桩施工,78天完成31个单体、56个建筑共计17万立方米砼浇筑、1.5万吨钢筋,以月高峰安装量4000吨的速度在120天完成273跨(其中单跨最大重量120吨,最大跨度54米,最大安装高度38米)10000余吨胶带机桁架的安装,最大100米跨径管桁架施工仅用了66天,提前同规模正常工期26.7%。
施工启动伊始,便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多重挑战。建设期间受极端天气频袭,屡次打乱施工节奏,给项目推进带来严峻考验。项目引入BIM技术对项目重点及难点工程部位进行了施工模拟和缺陷预控,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结合施工现场监测,对施工质量进行了实时同步管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信息集成化管理。
在群仓滑模施工期间,对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要求极其严格,受高温天气影响,混凝土入模温度达到38.8摄氏度,频繁出现“糖心蛋”的假凝现象。为此项目部通过采取自动温控喷淋系统保持混凝土面湿润、降低模体温度、模体四周采用黑心棉包裹,对阳光直射部位采用遮阳网覆盖等多种措施应对高温环境对施工过程产生一系列的挑战和影响。
项目坚持绿色施工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生态路”建设,全力打造“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品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大气污染控制、防尘控制、噪声与扬尘监测系统、水污染控制、固废控制等措施。现场配置多台多功能抑尘车,每日对现场进行洒水降尘。施工现场测速装置、警示灯以及警报装置均采用太阳能供电。采用临时施工便道与场内永久道路结合的方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现场设置雨水收集池,沉淀后用于绿植养护、道路清洗,洗车用水经三级沉淀后循环使用,充分节约水资源。项目荣获“中国电建2024年度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工期再紧,没有质量紧;进度再赶,质量不赶。”项目共涉及6项超危大分项工程,21项危大分项工程,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以及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方式,现场安全监管定人、定责任区域,有效清除了安全管理的“盲区”和“死角”。施工人数高峰期约3100人,平均每日从事高空作业约800人,最高施工高度达55米。高空作业施工贯穿整个工程建设期的三分之二,项目施工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目前,产业园已全面投产,预计实现每年13.8亿元的营业收入,帮助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