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情系雪域——中国电建65载援藏建藏兴藏纪实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时间:2021-09-14 字体:[ ]

布达拉宫,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雅鲁藏布,奏响换了人间的欢歌。西藏高原,阳光和美,彩旗招展,迎来和平解放7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对新时代西藏发展提出殷殷嘱托。这次考察不仅让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对进藏开展援藏建藏65年历史的中国电建来说,更是莫大的自豪,也是极大地鞭策与激励。

扎根西藏20多年的西藏成勘院公司党委书记王泽溪激动地说:“习总书记这次在西藏考察的点,很多由中国电建参与建设,无比光荣。我们将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弘扬‘援藏精神’,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从人才、技术援藏,到资金、项目援藏,从“输血”强基础,到“造血”添活力,中国电建发挥“懂水熟电、善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不断创新援藏工作思路、拓展援藏工作途径,以全方位“立体援藏”开展工作,为西藏发展注入澎湃电建动能。

缘定西藏,深耕雪域高原

电力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然而,在黑暗腐朽的旧西藏,仅有一座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西藏全区电力发展基本为零。

时间定格在1951年,西藏宣告和平解放,高原改天换地,处处百废待兴、生机盎然。

为尽快推动西藏地方建设事业发展,和平解放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对西藏电力发展作出过重要指示批示,还专门拨款并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进藏。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中国电建胸怀西藏水力资源普查和能源建设的使命来到高原,克服重重困难,开展鄂穆楚河(扎曲)昌都电站选址,拉开了服务西藏、建设西藏、援助西藏的历史大幕。

在世界屋脊上,要摸清其水力资源“家底”显然并非易事。道路状况极差,滑坡、雪崩、泥石流等灾害随时都会发生,还需克服高寒缺氧。普查队为了绕过一段悬崖,或跨越一条深涧,需要攀爬好几天。

“乘羊皮筏子渡江遭遇险滩,一名战友被激流卷走不幸牺牲。” 类似这样惊心动魄的记录,在队员的调查本中偶有发现。

当时,西藏正处民主改革期间,匪患肆虐,队员必须携带仪器、自卫武器及生活用具。不难想象,每一段河道的勘测调查,要付出多大的艰辛。

所有一切,并没阻止电建人建藏脚步。

65年来,一代代电建人足迹踏遍西藏74个县区,熟悉西藏的山山水水、人文环境、生态禀赋和特殊事项,始终高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从能源电力、水务环境,到基础设施;从规划论证、勘察设计,到项目建设,一批批电建人扎根西藏、融入高原;一个个项目从图纸上诞生,遍布雪域,助力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驶入快车道。

目前,中国电建共有17家勘测设计、32家施工建造企业落地西藏,成为在藏深耕时间最长的中央企业之一,与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与西藏各族同胞有着深厚感情,积累了丰富的西藏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中国电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治藏方略,为建设更加安定团结、更加富强美丽、更加吉祥安康的西藏作出新的电建贡献。

光明火种,播撒高原深处

能源,是巨变产生的动力和催化剂。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西藏能源电力事业逐步发展,开启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岁月。

中国电建作为重要参与者,勾勒出这一伟大发展轨迹。先后完成了西藏大中型河流的水力资源普查,开展了全域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普查论证,在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流域规划建设水电站,承担西藏各阶段新能源发展规划,建设的一批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电站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一颗颗水电明珠闪耀江河,“电”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大道。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规划选点,历经25年最终建成发电的羊湖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电站,缓解了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电力紧张,谱写了征战雪域的英雄壮举。2010年,素有“天河”之称的雅鲁藏布江首次被建设者拦腰截断,藏木成为雅鲁藏布江干流建成的第一座水电站,带动了加查、大古等大型电站建设,实现了装机规模的大跨越。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水塔。2006年,中国电建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水力资源进行全面考察。30多人组成的考察队伍,兵分两路深入无人区,直面生死考验,为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建设描绘壮丽蓝图。

西藏幅员辽阔、地广人稀,高寒农牧区、边远地区用电成了薄弱环节。让边远地区的人们,真正用上洁净、充足的电,让中国电建不断向前。

作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在2013年才告别“高原孤岛”。与交通不便相伴随的,是电力不足。中国电建建设的亚让电站,让墨脱彻底摆脱“电力孤岛”。经营宾馆的陈亚高兴地说:“再也不愁因为停电,游客吵着要换地方的事啦。计划升级改造,满足中、高端客人需求。”

时光,如雅鲁藏布江滚滚向前。电源的建设也带动着西藏电网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国电建参与建设了川藏、青藏电力联网、藏中与阿里联网等电力天路,使得青藏高原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往远方;地处高原深处的普马江塘乡,海拔 5373 米,设计的输变电工程结束了这个“世界海拔最高乡”无电历史;普芒康县盐井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由“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雪域高原已悄然织密一张张光明幸福“网”。

在高原上,唯有精神是高于高原的。中国电建依托强大能源电力建设能力,敢为人先,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发。山南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西藏第一个分散式风电项目,也是世界首个超高海拔风电开发项目,为4500至5500米海拔高度区域的大规模风电开发提供研究成果和工程借鉴,填补国内和国际超高海拔风电开发领域的空白。 

江河不息,传颂初心不改的动人故事。从雪山之巅到悬崖峭壁,从高原腹地到抵边村寨,中国电建65载坚守,让西藏能源从稀缺到输出反哺的完美蜕变,使得高原不断焕发时代荣光。

生态为先,呵护人间净地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如今的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草木青葱,水天一色。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处的雅尼湿地,如诗画般令人沉醉。习近平总书记在尼洋河流域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中国电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的满拉、虎头山、雅砻、卓玉、帕古、胜利干渠等水利工程,使得一个集灌溉、供水、发电、防洪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原水利体系已基本形成,为筑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书写电建答卷。

在西藏东南部,行走在被誉为“地球上的最后秘境”,号称墨脱县第二条生命线的派墨公路上,满眼都是醉人的“电建绿”。长66.9公里的派墨公路,境内仅高等植物就有3000多种。建设过程中,中国电建建设者用心守护原始美,用心留住原生态,严格执行“不破坏,不扰动、不干预”要求,全方位保护好秘境中的这片“净土”。派墨公路成为“路在林中,林在路上,绿不断线,景不断链”一体化绿色空间,将墨脱原汁原味展现给世人。

藏木水电站里,一条耗资2亿元资金建成的3.6公里鱼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亚洲落差最大的鱼道。作为藏木水电站总设计师,张连明这样谈及设计鱼道的初衷:“让生态接近最自然的平衡状态,保护鱼类资源,我们会想出办法,作出万分努力。”

在西藏首府拉萨城区内,放眼望去,拉萨河潺潺流动的河水清澈透明,倒映着云絮的影子。宽阔宁静的河面上,鸟儿自由翱翔。微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

“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拉萨河现在太美了,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拉萨市民李先生由衷感慨。长期在拉萨生活的人都知道,在拉萨河河势控导工程建成之前,每到冬季,拉萨河河道内露出成片的河床浅滩,流水散乱且游荡不定。滩地上经常刮起风沙,两岸生态环境也因为没有地下水源滋润补给难以维持,植被存活十分艰难,枝叶枯黄,景象萧索。

为了彻底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对拉萨河城区段进行综合整治,新建6座拦河闸坝。中国电建勇立潮头,勇担使命,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全方位修复滨河水生态系统,在拉萨河与两岸城区之间建立起海绵生态走廊。

多面开花,描绘幸福图景

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仅是党和国家对藏族同胞的关怀和承诺,更是中国电建建藏兴藏的生动实践。

国土空间规划一个重要的内容,强调生态优先,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中国电建积极推进林芝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科学配套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造智慧、舒适、宜居的环境,构建便捷、通畅、安全的交通,中国电建一直在努力。参与建设林拉高等级公路,打通联通藏中和藏东重要战略通道,过去需要整整一天的颠簸,到如今短短几小时的快速抵达,折射出西藏基础设施的沧桑巨变,也体现了中国电建的不懈努力。

在派墨公路贯通之前,交通依然成为墨脱发展最大“顽疾”。原有的扎墨公路需经波密绕行,该段路在雨季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通行经常被中断。拥有一条四季保通道路,便成为墨脱人民长久以来最深切期盼。

其时,为加快推进派墨公路多雄拉隧道出口至汗密段的设计,勘测人员在网络信号隔绝、食品物资匮乏、雨季连绵不休、原始丛林吸血蚂蝗与毒蛇蚊虫瘴气肆虐等环境下,勇于担当、敢于吃苦,按期圆满完成任务。

川藏铁路,承载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诠释了民族伟大崛起、人民同气连枝的最美时代构想。中国电建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稳步推进川藏铁路特长隧道色季拉山隧道和尼洋河特大桥建设。

每一次创造历史,都是一场与自然的斗争,都是一场与高原的较量。“不少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站着就头晕,更何况干活呢!”川藏铁路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开展施工,工地通过配备高压氧舱、抗高反药物、缩短倒班时间等,逐渐战胜了高原反应。

2015年,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严重波及邻近的日喀则,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山体滑坡……一场众志成城的灾后重建“大会战”在这片热土上拉开序幕。

中国电建从十余家央企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家涉足日喀则灾后重建项目的央企。日喀则市樟木新区建设项目是“4.25”灾后重建重点工程,包括民房、配套公建、基础设施及风情街等项目。建设者全力以赴抢抓工期,短短三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185栋民房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海拔3860米的 “高原奇迹”。

春风化雨入高原,一枝一叶总关情。安居是幸福的开始。同样是在日喀则,中国电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江当乡“光伏小镇”建设中,引进新工艺,使用新材料,还原藏式特色建筑风格,力争符合当地群众居住习惯。“我们所有的材料用的都是最好的,目的就是要让搬迁群众过得更好。”

群众需求在哪里,电建援建就在哪里。除了建造安置房,项目部还组织员工与当地群众共同种植了2000株月季,为群众营造更加舒适美丽的宜居环境。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前景,雪域高原上一幅生机盎然的新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援藏之情,历经岁月留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

大道如虹,初心如磐。中国电建认真总结,长期坚守,从人才、技术、项目,到抢险救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开创了央企帮扶支援西藏众多领域的先例。

岁月悠悠,波澜壮阔。中国电建的援藏之情,似喜马拉雅山巍峨坚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援藏乐章。

日月星辰是天空的光彩,而援藏干部则是中国电建的光彩。中国电建开展“组团式人才援藏”,先后有60余人到西藏自治区政府产业办、发改委(能源局)、水利厅、环保厅以及相关地市政府部门和西藏建工建材集团等国有企业挂职,努力将央企好的管理经验引入高原。

“援藏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一方面我们来支援了西藏,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受到习总书记亲切会见的第九批援藏干部白永生说。

进藏伊始,白永生就不断思考,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他给出了清晰的援藏目标,积极研发投产适合川藏铁路、大型水电站建设使用的特种水泥;制定科学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职工每年收入与企业的效益挂钩,打破“大锅饭”的固有思维;协调派出管理人员分批次到央企学习……

项目建设是援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电建加大援建昌都应急电源、新荣、边坝镇水电站,成为当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始终注重吸收西藏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享受发展红利,成为带动西藏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从爱出发的援建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党的政策好!感谢中国电建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日子。”32岁的山南市达古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巴珠满怀激动,身为大古水电站运输队队长的他说:“参与电站建设,既建设了家乡,也增加了收入。”

扎西巴珠带领村民,集资购买65辆汽车,在家门口承担电站围堰填筑、土石方运输等建设任务。“施工高峰期每辆车每天可以跑10趟,运输土石方超300方,收入可达2000元。”他说,“领工资那天,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

各项惠民工程,满足了当地群众的需求与愿望,唱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歌”。

作为国家抢险救灾的主力军,中国电建主动参与白格堰塞湖、加拉堰塞湖和聂拉木冰湖溃决等应急抢险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西藏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输血”与“造血”并重,是中国电建援藏理念。发挥工程规划和决策的智库作用,加强高原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藏分子公司、办事处、研发机构吸纳200多名藏籍高校毕业生。

65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中国电建像一粒火种,在西藏点燃希望,照亮前行,也见证新时代西藏之变。

情系雪域,日月新天。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开启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丽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电建援藏建藏兴藏,在路上,永前行,持续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2016年中国电建雅鲁藏布江下游水力资源考察

羊湖抽水蓄能电站

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


山南措美哲古风电场


藏木水电站


派墨公路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